很像"開"字去掉門的部份, 這個代表神社的符號稱之為"鳥居",
顧名思義是給鳥休息的東西, 日本將鳥視為神的使者,
由其是中國人討厭的烏鴉, 對日本人而言,
認為烏鴉帶來勝利, 因此不但不討厭, 還很歡迎烏鴉的停留,
有象徵神聖的意謂.
傳說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之通道, 屬"結界"的一種.
經過一夜驚魂, 大家不知道死了多少腦細胞,
隔天起床覺得格外飢餓, 話說這間飯店雖年代久遠,
非五星飯店般華麗氣派, 但它提供的早餐其實並不讓人失望,
甚至有點超過我的預期.
唐揚雞與可樂餅著實好吃, 絕非濫芋充數.
一日之計在於晨, 早餐要吃的豐盛.
之前說的做了這麼多功課, 萬萬料想不到計畫趕不上變化,
今天的行程早上仍然維持不變, 不過評估Iris的情況仍不甚理想,
所以只好讓她待在飯店裡面休息了.
我在台灣從來沒有早上吃過咖哩飯XD
The show must go on, 於是我們還是出發前往Day2早上的景點,
在步行前往地鐵站之時五條大橋這邊可以看到一對雕像, 他們分別是源義經與武藏坊弁慶,
義經與弁慶的故事對我們來說有點陌生, 但是對於日本人可說是家喻戶曉,
源義經在平安時期末是一位用兵勇敢大膽又雄奇絕妙的武將, 劍術高超尤善精騎,
有"鐮倉戰神"之稱, 但他的軍事奇才與英雄事蹟卻威脅到同父異母的哥哥,
在打下王朝之後, 這位軍事奇才卻是政治白癡, 沒有意識到自己功高震主,
對於哥哥與其他派系人馬的疑忌恐懼毫無察覺與防備,
最後年僅30歲的義經被逼的自刎身亡, 算是一位悲劇英雄人物.
弁慶則在某些方面有點類似義經, 他原是一位武僧, 高強的武功在行走江湖的過程中幾乎無人能敵,
直到有一天, 遇到一位徒手就將他打敗的年輕人就是源義經, 此後便忠心耿耿的一直追隨著他, 成為義經的一員大將,
義經在衣川館被500敵騎兵包圍, 當時弁慶一行人死守抗敵, 當時敵人見弁慶坐陣不敢正面與之對戰遂放亂箭掃射,
一陣掃射過後僅見弁慶仍不動如山的佇立原地, 傳說他嘴角似笑非笑一身傲然而立, 竟無人敢上前查看,
直到馬匹撞倒了弁慶的身軀, 才曉得他早已氣絕多時, 亦是傳奇故事.
昨晚急急忙忙的趕去祉園, 都沒有好好看看鴨川,
其實鴨川好美.
我們在清水五条大橋這望向鴨川, 河岸兩端可以休息可以散步跑步,
你或許可以打趣地戲稱它是京都的塞納河,
祉園四条一帶的先斗町鴨川沿岸尤其知名 ,
潺潺的水聲令人想閉上雙眼, 從忙碌的生活步調中沉澱一下,
白天沿岸恬靜舒適, 有人看書有人寫生, 還有人跳著烏龜石,
晚上的兩岸餐廳林立燈火通明, 氣氛熱鬧莫名,
原本昨晚沒有走完的行程希望今天補完的, 無奈命運的考驗還沒結束....
日本騎腳踏車的比率相當的高, 但他們騎腳踏車純粹是方便機動, 健身省錢,
他們的腳踏款式一點也不拉風, 是很簡樸的阿嬤菜車, 也沒有一身勁裝,
與我們把騎車演變成一種"興趣"是大相逕庭.
剛好遇到來租借腳踏車的歪國人,
京都有很多景點其實相距不遠, 是很適合腳踏車輕旅行的城市,
將來如果還有機會再來, 我也會想要嘗試看看.
電車照就像上班打卡一樣,
不是什麼很重要的事, 但一定得做.
然後我們就到了一個著名的景點, 從月台上就已經是景點相呼應的設計.
我們來的勉強還算早, 遊客還不那麼的多.
路邊奉納的地藏基本上就是跟我們土地公廟是類似的意思.
營業中
日本真的是一個很美的國度, 等待火車經過的平交道旁,
拍起照來也漂亮, 這在台灣不過就是條大排水溝而已.
越來越多商家代表越來越靠近去處了.
順帶一提, 轉角處這家"祢ざめ家"是間專賣鰻魚飯的餐廳,
網上有名也生意鼎盛 , 這次沒機會嘗試也許下次有機會.
在神社的入口處有著許許多多的小吃攤販, 就像是那種動漫中會看到的祭典一般熱鬧非凡.
不敢駐足停留, 怕被吸引而耽擱了時間,
接著映入眼簾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了.
"伏見稻荷大社",
是全日本四萬間稻荷神社的總本社 , 供俸掌管穀物, 食物的諸位稻荷神.
不僅是日本國定重要文化財, 也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
首先要經過的是高聳華麗的"樓門", 整個神社的建築體使用大量的橘紅色塗漆是它的特色,
這個樓門的規模是神社中數一數二宏大的, 據說是豐臣秀吉為了感謝母親大病之癒而捐贈,
這是很常見的一種類似還願的行為,
比方淺草寺門口大大的招牌雷門燈籠, 也是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病癒後所捐贈修復的.
伏見稻荷大社這邊與其他神社很大不同的地方是不斷會看到狐狸鑄像,
他的典故是從前在農業社會裡, 狐狸會替農人抓捕破壞農作物的野兔, 田鼠等嚙齒類動物,
因此狐狸在這邊被視為稻荷神的神使.
樓門兩旁是平安時代的武將雕像, 相信是類似於守門之神的意思.
菊花紋是日本皇室的紋章, 古時日本天皇與宗教的關係甚為親密,
與皇室有關係的神社也就會見著菊花紋章,
順帶一提, 日本的國花不是櫻花, 而是"菊花".
進入神社為求莊嚴尊敬, 會有個"淨身"的動作,
右手拿勺子舀水洗左手,
左手拿勺子舀水洗右手,
右手拿勺子, 舀水到左手手心用心的水輕漱一口吐掉
最後稍微用勺內的水流沖一下手和勺柄再放回,
以此是為"淨身".
而神社參拜的SOP是,
先投5円到賽前箱裡 , 之後搖神社的鈴鐺,
鞠躬兩次, 拍手兩下, 然後許願
再鞠躬.
投5円是取"ご縁"(結緣)諧音的意思, 當然想投多少錢是你的自由,
搖鈴鐺, 或者比較小的神社沒有鈴鐺可以搖, 就會兩下拍手,
這是因為日本人認為神明平時都在休息, 要提醒一下神明注意一下你的祝禱之意.
有時候求到的籤並不理想, 這時候就會把不好的籤綁在神社,
好像把厄運扣留在此不要跟著你回家的意思,
或者如果你抽到的是好籤, 也可以翻成正面留在神社繼續為你加持.
接下來才是開始, 伏見稻荷大社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個登山步道,
一路上會往山上走去.
伏見稻荷大社最為人知的, 就是電影"藝妓回憶錄"的經典場景,
當小千代心中有了目標想成為一名藝妓時, 在千本鳥居中雀躍奔跑的畫面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
事實上我也是在那個瞬間決定此生一定要造訪過一次這個地方的.
爬完第一PART又有東西可看.
如先前所言, 稻荷大社其實是盤據整山的登山步道,
在千本鳥居的登山過程, 每一段就會有一個頓點可以停留,
這些頓點多半也是一些神社可以參拜.
路途中偶而就會見到的"常夜燈", 其實簡單講就是古時候走山路的路燈.
由於這裡實在是重量級的景點, 所以幾乎不可能等到無人空景的畫面,
經過我的爬文, 如果真的期待美好的畫面, 只能在5.6點太陽初現之時的清晨才有可能,
在這邊偷偷的許願, 下一次有機會來的時候我就衝五點少人的時候來拍照(狠樣.
伏見稻荷大社特有的千本鳥居現象始於江戶時期,
來神社祈福許願的香客會搭建一個鳥居作為對神命的敬意表示,
其香客從個人到公司行號, 商會組織都有, 有些鳥居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治年間.
(可以注意到照片中新舊不一的鳥居)
事實上狐狸在日本歷史中被視為神秘聰明的動物, 會帶來好運, 偶爾也會變身捉弄人類,
而牠也是象徵繁榮, 豐收的「稻荷神」之使者.
步道的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許多不同的神明,
老實說也不清楚伏見稻荷大社這邊到底有多少神明,
不過唯獨這個區塊的感覺是比較詭異一點, 這個周邊是許許多多的小祠堂跟塚.
聽過一個說法, 但我不確定正確與否,
是說伏見稻荷大社這個地方奉祀的神靈有些是動物靈,
比方最招牌的狐狸神就是, 這類無主或是動物靈屬於比較陰性,
有點類似我們在山頭裡祭祀四方兄弟的百姓公那樣,
因此有種說法是不要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前往,
反正就聽聽看囉~
熊鷹社這邊的氣氛就不太一樣, 殿內比較陰暗點著蠟燭借光,
拍照當時旁邊有三五人等非常誠心的念著經文.
神殿對面有一個販售櫃台, 不是很大賣的多半是祭祀相關的東西,
這一根根畫的漂亮的東西其實是蠟燭, 可以點在上圖的燭台上.
這邊簡單講就是登山步道, 小孩或是體力不好的成人可能相對會辛苦些,
小甯已經很棒了, 但是走到這個部分也是開始吃不消.
想捐款立鳥居表示對神明的感謝 , 要豎一座可要付出一百萬円以上,
整個山頭繚繞了千座以上的鳥居, 日本各地也有四萬多座分社,
可見神社的歷史悠久與香火鼎盛.
我們並沒有攻頂, 因為基本上都是同樣的風景,
而且越往上走鳥居的密度就漸少, 走到一個階段之後我們回頭下山了.
回到山下停留的第一個中繼站, 剛剛因為不確定後面還有多少路要走所以沒有多做停留,
現在回程可以稍待一回兒了, 看到可愛的人們頭戴狐狸帽XD.
"繪馬"是一種在日本神社或寺廟裡, 用來祈願的道具,
現在演變成很多著名神社寺廟都有自己造型的繪馬,
你要說他們很有商業頭腦騙你掏錢也沒錯, 但確實是很有它的特色.
"火焚串"是另一種祈願的商品道具, 有料的,
寫上你的個人資料與願望之後會統一收集火化上傳到雲端.XD
這邊還有一個有趣的東西, 是一顆祈願石,
到石頭的前面閉上眼誠心的許個願, 然後伸手拿起石球.
如果這個石球比你想像中重的話, 代表你的願望不容易達成,
反之如果比想像中的輕, 則願望會比較容易實現.
我本來也想要去試試看的, 但是一看之後就打消念頭了,
連試也不試試看, 我應該會被神明巴頭吧?! XD
實際上因為Iris沒有一起來, 我們還要趕回去飯店給她送午餐,
時間上實在不充裕, 但也沒辦法這次的行程已經完全跟計劃的不同了.
這邊基本上就是販賣部了, 有著各式各樣的御守,
或許你覺得怎麼一個神社這麼商業化,
不過不爭氣的我著實覺得人家的御守不管有沒有神力,
它確實是一個精美又很具有象徵性的"紀念品".
不同的角度看去更覺此途綿綿無絕期.
伏見稻荷大社這個"稻荷"指的就是"狐狸"的意思,
如果你有看過漫畫"靈異教師神眉", 裡面一個女角巫女老想著要使用法術招喚妖怪,
後來真的招來一個小狐妖, 然後把牠存在管子裡當寵物養,
她就是一直叫她的小管狐"小稻荷, 小稻荷".
姊夫Eric問我說, 那稻荷壽司就是狐狸壽司嗎?!
我TMD怎麼知道?!!XD
後來經過爬文, 稻荷壽司還真的跟狐狸有關係,
因為據說狐狸喜歡吃油豆皮,所以就以豆皮壽司來祭拜稻荷神,
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業時代,農民怕秋收時狐狸來搗亂,
於是用豆皮包了飯,做成了稻荷壽司想以此餵飽狐狸,
狐狸若吃飽就不會來搗亂了,
由此可以揣測出其實日本人對於稻荷神那種又愛又恨, 又敬又畏的矛盾心理.
這邊是拜馬神的, 很奇怪嗎? 我們還不是拜虎爺,
由於馬神愛吃紅蘿蔔所以餵他吃這個.
接下來就回來到最初要進入大社前的攤販街,
這種類型的攤販其實跟我們風景區會有的攤販差不多,
最大的不同據我觀察, 雖然每個景點周遭或多或少都有此類攤販,
但是! 我發覺每一個景點裡頭的攤販所販賣的東西, 幾乎沒一攤是重複的!
頂多是性質接近, 但其實也不多, 大家可以各做各的生意,
不用因為削價競爭而再再降低成本, 也就可以維持自己產品的品質,
對遊客來說, 玲朗滿目的選擇是新鮮的是實在的, 是令人口耳相傳的良性循環.
這點相較於我們只要某種商品正火熱,
大家就一窩蜂的搶著賣, 既使跟隔壁賣的是同樣的東西也無所謂,
然後該產品就快速的泡沫化然後從市場上消失退場是很不同的,
華人世界很常見這種速食, 炒短線, 沒有遠見沒有格局的商業行為,
個人以為這也是先進與否的一個指標, 因為所有物質上的東西都可以靠金錢立即堆疊出來,
但創意與思維則是再多的錢也建立不起來的,
打個比方先進國家的人會自然的排隊, 但是落後的國家就算你請10個工讀生在門口維持秩序,
不排隊的人就是不排隊, 這就是先進國家人的觀念與思維, 跟這個國家有沒有錢沒有直接關係.
這攤賣新鮮果汁, 果子讓你自己挑, 然後立刻鑽個洞攪成汁給你喝,
沒有比這個更新鮮的果汁了, 而且賣的人也不費工, 基本上它賣的是創意,
套句食神裡頭說的, 就像撒尿牛丸一樣新奇, 好吃, 又好玩.
古意茶屋
原為"一所懸命", 其"所"字有"場所, 場地"之意,
其典故為武士受封領土後, 就用生命寄託在自己的領地, 全力經營維護, 地失則人亡的意思,
"一所"與"一生"發音接近, 後來引用為在自己的領域內或是對自已的理想非常拼命努力的意思.
這家賣的東西我覺得也很很新奇, 旁邊那個裝丸子的機器是一直在高速震動的,
等它震停了以後那個丸子就變成品了.
吃起來很Q很有口感, 而且內餡甜而不膩, 然後整個店面就是乾乾淨淨的很舒服.
然後旁邊偶然發現的寫真館, 就是照相館,
櫥窗陳列的是老摳摳的雙眼相機, 看起來就令人覺得很有歷史,
然後整個店面就是乾乾淨淨的很舒服.
(圖一)
中午時分人潮開始多了, 櫻花妹也紛紛出籠,
雖然不一定只有櫻花妹會著和服, 但是著和服看起來像櫻花妹的很多.
不過你知道有的人著的是浴衣而不是和服嗎? 你又能分辨得出兩者的差別嗎?
(借網圖說明) (圖二)
請問這張圖跟上面要去吃鰻魚飯的櫻花妹(圖一)穿著都是和服嗎?
(借網圖說明) (圖三)
這個可愛的櫻花妹又是穿浴衣還是和服呢?
(借網圖說明) (圖四)
好不容易找到一張對照組, 浴衣跟和服的分別是, 和服較為正式, 浴衣則較輕便,
浴衣, 顧名思義是洗澡後在穿的, 比較輕便輕鬆, 材質較為普通,
在一些例如逛夏季祭典或是花火祭時候多半會著浴衣, 價位也便宜很多.
和服, 則是在比較正式重要的場合穿著的, 材質較為高貴華麗, 衣服層次與配飾也較多,
價位相對昂貴許多.
但是乍看之下似乎很難分辨, 這邊可以提供幾個特徵以供分辨,
第一, "足袋"就是襪子, 著浴衣多半沒穿足袋, 著和服一定會有足袋,
但是光足袋這點準確度只有5,60%.
第二, 這點就比較明顯了, 領口"層次", 由於正式和服層次肯定較多,
所以看到領口有兩個層次的, 就是和服, 準確度有8, 90%以上.
所以由此可見, 圖四左右兩位, 左邊的是浴衣, 右邊的是和服.
圖一的是和服, 圖二, 圖三都是浴衣.
另外有一種更為輕便的日式裝扮, 叫"甚平",
甚平又比浴衣更為輕便. 這是男甚平裝.
女甚平裝硬是可愛許多(被巴XD
回到伏見稻荷站要趕快送餐回去給太后享用了.
(這是和服)
又有自動販買機, 而且機身塗裝完全融入該地景點.
月台上的安全警告標示很有趣.
這是和服, 基本上這個時間10月底在日本已經是進入秋尾冬初,
這個溫度基本上也不會有人穿浴衣了.
回到清水五条站, 一出站即可見美麗的鴨江.
走著走著, 又令人不禁佇足欣賞了起來.
回到飯店Iris已經耐不住, 直接在大廳Stand by了,
剛剛在逛這些攤販的時候東一份西一份的, 不知不覺大家雙手都提滿了街頭小吃.
好棒棒, 終於吃到蟹肉棒了.
這個就是剛剛說的高頻震動丸了(瞎命名), 請觀賞斷面秀.
飽餐一頓之後, 休息一下我們準備要往下午的景點出發囉~
在研究販賣機被偷拍的我@@
累翻的幾乎也被偷拍XD
京都散策, 故事待續...